一、背景链接
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召开,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总书记指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强调“通过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体现了对精神文明建设时代特征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极大激发起全党全社会以精神之强支撑国家之强、民族之强的决心和力量。
二、深度解读
★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要义
精神文明建设就是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精神文明建设主要表现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精神文明建设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精神的本质具有物质基础性和社会实践性,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精神的实质始终就是真理本身”,人的精神对物质世界的认知产生作用,可以影响并融入人的劳动实践,进而促进或抑制劳动的进程。所以,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增强国家文化自信、厚植民族文化根基、培育人民精神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正经历着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实现民族复兴既是一次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更是一项艰苦卓绝的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关系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是必须始终坚持和遵循的原则与要求。
辩证的观点要求深刻认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深刻把握物质文明是基础,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深刻把握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深刻把握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深刻认识精神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攸关国家、民族和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极端重要性,深刻认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在把物质文明建设搞得更好的同时,进一步开创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
坚持辩证的观点,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使精神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必须更好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相一致。(来源:经济日报,作者:刘志明)
★党的二十大以来精神文明建设成就综述
一、坚定理想信念 持续固本培元
党的二十大以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让理想信念的明灯在人民群众心中闪亮。
(一)大众化传播科学理论,听党话跟党走的信仰根基不断厚植
党的二十大以来,精神文明建设战线坚持以百姓视角、百姓语言、百姓情怀推动理论与大众“零距离”“面对面”,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来到群众身边,走进百姓心田。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山东淄博“明理胡同”、重庆“小院讲堂”等理论学习活动深受群众欢迎;“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团”、复旦大学“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等传唱“新思想”,有力激发群众共鸣;中央主要媒体推出重点栏目和融媒体产品,理论普及半径持续拓展……
(二)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继续前进的奋斗热情充分激发
今年4月3日,“礼赞民族英雄、弘扬抗战精神”教育活动启动仪式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举行,近千名师生来到这里,抚今追昔,于党史中汲取新的力量。饱蘸中国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中共一大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地游人如织,参观者在红色文化中自觉接受思想洗礼;“学雷锋·文明实践我行动”等主题活动持续开展,精神传承融入服务人民的具体实践。
从抗战精神、大庆精神、特区精神到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昂首挺进,需要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启迪智慧、砥砺品格,解锁“强国有我”的精神密码。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持续增强
党的二十大以来,精神文明建设战线致力于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生活,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追捧。
2024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4.9亿人次,越来越多人感叹不虚此行;动画电影《哪吒2》一次次刷新票房纪录,《黑神话:悟空》大幅刷新国产游戏销售纪录,新编越剧《新龙门客栈》等持续火热,彰显出强烈的文化认同感。
围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品牌活动、“我在文明实践中心过佳节”系列活动,让传统节日在基层火起来……
精神文明建设战线用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呈现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人们在厚植文化自信中,聆听着跨越时空的文明回响,领略着中华文化的崭新气象。
二、构筑道德高地 激发向善力量
党的二十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注重典型示范、树立先锋导向,在全社会弘扬道德模范高尚品格,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精神文明建设战线持续开展先进模范表彰工作,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社会氛围。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哪里有榜样,哪里就有新气象。举行历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持续发布“最美人物”“时代楷模”“中国好人”,一批事迹突出、品德高尚、社会认可的先进模范为人们所熟识。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关系国家前途命运。今年2月14日,湖南省教育厅精心打造的“我是接班人”2025年春季开学第一课《相约新学年幸福向未来》上线。课堂上,围绕“我和自己、家人、朋友、学校、未来”五大板块,生动的故事和案例引导孩子们锚定目标、播种希望、健康成长。同时,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持续发布,通过深度挖掘、多角度展示发生在少年儿童身边的感人故事,在未成年人中营造学先进、当先进的浓厚氛围。
三、深化文明创建 提升民生福祉
(一)文明城市创建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党的二十大以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始终秉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更加常态长效、务实求实,既美化了城市外在形象,又提升了百姓生活品质。
(二)文明村镇创建
文明创建为城市赋能的同时,也让乡村旧貌换新颜。从黄虎村到贵州绥阳县小关乡小关村,从河北正定县正定镇到海南文昌市龙楼镇,一大批村镇以文明创建为载体,带动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村民生活蒸蒸日上、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走出一条景美民富、文明和谐的振兴之路。
(三)文明单位创建
文明单位是行业文明的助推器,也是社会文明的催化剂。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切实加强行业指导,一大批全国文明单位以创建促事业发展,以发展树行业旗帜,成为行业的“文明样板”,助推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共创美好的行业新风吹遍中华大地。
(四)文明家庭创建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各地各部门以组织开展文明家庭创建为抓手,优化创建思路举措,在政策导向、指标体系等方面与其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融合配套、相互促进。河南、吉林、山西、陕西、黑龙江、青海、宁夏等地搭建文明家庭创建的社区平台,与文明小区、文明楼院创建相结合,引导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中,提升精神境界。
(五)文明学校创建
学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创建文明校园关乎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全国文明校园创建过程中,大中小学对标“思想道德建设好、领导班子建设好、教师队伍建设好、校园文化建设好、优美环境建设好、活动阵地建设好”的创建标准,在机制创新、文化浸润、实践育人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四、弘扬时代新风 涵养文明习惯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推进移风易俗,正是“铸魂”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大以来,相关部门指导各地把移风易俗融入乡村治理体系,聚焦“高额彩礼”“厚葬薄养”“打牌赌博”“封建迷信”等问题,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修订村规民约,推动乡风文明焕发新气象。高价彩礼、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得到遏制的背后,文明新风正在潜移默化地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乡亲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来源:新华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牵引逻辑
一、在历史逻辑中传承中华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