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链接
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是时隔10年,党中央再次召开的城市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城市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擘画了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新蓝图。
二、深度解读
★城市工作会议的时间轴
20世纪60年代初,为了加强对城市的集中统一管理和解决当时城市经济生活的突出矛盾,全国第一、二次城市工作会议先后召开。
1978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制定了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
2015年12月20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时隔37年之久。从“全国城市工作会议”到“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名称之变,昭示会议规格的提升。提出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理念,旨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2025年7月14日,党中央再次召开城市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城市发展面临的形势,明确做好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重点任务,体现了城市发展规划和国家发展规划的同步谋划、同频共振。
★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工作和生活在城镇的人口显著增加。2011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0%,2024年末达67%,比1949年末提高56.3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75个百分点。总体上看,我国城镇化历程可分为五个阶段:一是起步阶段(1949—1957年)。1949年末,我国的人口城镇化率只有10.64%,伴随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一批新兴工矿业城市诞生,人口向城市聚集,城镇人口数量不断增加。1957年末,人口城镇化率达到15.39%,比1949年末提高了4.7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59个百分点。二是调整巩固阶段(1958—1978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城镇化发展经历了同国民经济一样的起伏。文革期间,国民经济长期徘徊不前,城镇化进程和城市发展也十分缓慢。到1978年末,人口城镇化率为17.92%,比1957年末提高了2.53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12个百分点。三是稳步提升阶段(1979—1995年)。改革开放后,城市发展呈现蓬勃生机,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各项城乡改革和对外开放举措密集出台,为中国城镇化的起飞做好了准备。1995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29.04%,比1978年末提高了11.1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65个百分点。四是快速增长阶段(1996—2011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和各项改革举措陆续出台,城市集聚效应更加明显,区域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城镇化率快速增长,到2011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1.83%,比1995年末提高了22.79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42个百分点。五是高质量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党的十八大确立了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各领域配套改革稳步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快,三大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扎实推进,新型城市建设亮点纷呈,城市对外开放站上新起点,城乡融合发展初见成效。2024年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7%,比2011年末提高了15.1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19个百分点。
★我国城市发展成就
城镇化率从2012年53.1%上升到2024年67%,城镇人口由7.2亿增加到9.4亿,19个城市群承载全国75%的人口,贡献了85%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近1.1万公里;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6800多万套,惠及1.7亿群众;全国共有历史文化名城143座、名镇312个、名村487个,划定历史文化街区1300多片,认定历史建筑6.89万处;2024年全国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6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7平方米……(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分节选)
城市的“脚跟”站得更稳。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过40平方米,建成世界上最大住房保障体系,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6800多万套,1.7亿多住房困难家庭圆了住房梦。
城市的“颜值”不断提升。2019—2024年,全国累计开工改造老旧小区28万个,惠及居民4800万户。全国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2%,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建成国家森林城市212个,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7平方米。
城市的“大脑”更加聪明。智慧城市数量越来越多,智慧政务服务也在不断升级。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上,已实现521万项服务事项和3.6万多项高频热点服务应用的标准化服务。
城市的“名片”擦得更亮。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4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确定历史建筑6.81万处。
★做好城市工作需要把握的几个关系
城与人的关系。“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人心往之,城必兴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是“人民城市”的理论起点。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城与乡的关系。没有脱离乡的城,也没有脱离城的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即便我国城镇化率达到70%,农村仍将有4亿多人口。城市不断更新,乡村也要持续振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部署,城乡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城市和区域的关系。在上海工作时,习近平同志提出“跳出上海看上海”“绝不可能独善其身,也绝不可以独惠其身”。城市的发展要有区域观,要处理好自身发展和周边地区发展的协同关系,特别要做好区域协调发展这“一盘棋”的大文章。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也当是题中之义。
★做好城市工作的“2567”
(一)二个转向。
一是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2011—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39个百分点,2021—2024年降为0.78个百分点,增速明显放缓。预计未来10年,城镇化率年均增速会进一步降至0.6个百分点左右。这意味着全国城镇人口增幅有限,增量人口占比仅约6%,而城市间的分化将更加明显。
二是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这意味着以前适应增量扩张时期的大规模房地产和土地财政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城市已经不是在一张“白纸”上搞建设,而是在“现状图”上更新存量空间。城市工作要从更多重视前期建设转向更多重视后期运营,从“七分建三分管”转向“三分建七分管”,着力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优化基层治理资源配置,精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二)五个转变。
一是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这是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内在要求。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城市发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城市发展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只有改变以往“见物不见人”、过度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切实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才能真正将城市建设成为承载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园。
二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这是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所在。过去粗放外延的发展方式,不仅造成巨大的浪费,也无法适应城市更新时代的要求。只有转向集约高效的内涵式发展方式,注重存量资源的盘活利用,切实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三是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这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必然之举。过去城市发展的动力单一,大拆大建的房地产发展模式加上新城新区开发的招商引资模式,造成产业同质化竞争和城市风貌“千城一面”。只有依托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才能切实增强发展动力,真正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这是推动城市高标准更新、高水平运营、高效能治理的重要基础。进入城市更新时期,城市工作的重心必然从“建设为主”转向“治理为重”。只有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才能切实提高治理的精细化、法治化、智慧化水平,真正实现城市治理的现代化。
五是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这是健全城市工作格局、更好形成合力的有力保障。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也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只有加强城市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安全等各个领域工作的统筹协调,贯通融合城市规划、建设、治理、运营、维护各个环节,才能切实增强城市政策的协同性,真正实现城市发展形成合力。
(三)六个目标。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
创新。创新是决胜未来的“关键变量”和“最大增量”,是现代化城市最显著的特质之一。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6个方面内涵,排在首位的就是创新,这充分体现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在2025年中国创新城市风云榜中,北京作为首都,凭借顶尖的科研机构、人才集聚优势和政策支持,持续领跑全国创新能力;紧随其后的是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在金融、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卓越的表现,是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以其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精神,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杭州,这座互联网之都,凭借其在电子商务、数字经济等领域的领先地位,成为了创新的新高地;其他如苏州、青岛、宁波、济南等也凭借其各自优势,在创新能力上表现突出从而荣登风云榜。实践证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要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精心培育创新生态,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布局建设。
宜居。宜居城市其特征是环境优美,社会安全,文明进步,生活舒适,经济和谐,美誉度高。宜居既有经济引擎的强劲依托,也有丰富迷人的市井烟火。
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要牢牢把握人民城市的根本属性和价值追求,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在准确定位中实现内涵式发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把握城市自身不可替代的独特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从实际出发,从“按规律办事”的角度进行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牢牢兜住民生底线,增强城市发展的动力活力,从全民同创到全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让每个普通人找到安放身心的“理想坐标”,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美丽。绿色低碳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而城市是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区域。绿色低碳城市是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方式、政府公共管理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规划和蓝图的城市。
全面提升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完善城市空间治理体系,促进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衔接融合;采取更有效措施解决城市空气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新污染物治理等方面的问题,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服务业,不断提升绿色生产力发展水平;加快城市交通运输与能源体系融合发展,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绿色低碳改造,推广节能低碳交通运输工具,推进城市货运配送绿色低碳、集约高效发展,深入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加强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建设,鼓励引导绿色出行;严格执行建筑节能降碳强制性标准,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积极推广使用绿色环保节能材料;推动城乡结合部、城郊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完善产业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加强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利用、末端处置全链条治理。以集约高效的方式实现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