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1: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因地制宜,全力促进农业生产不停滞不滑坡,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不脱销不断档,持续发挥好“三农”的压舱石作用,保障农产品稳定供给,为新区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社会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耕地是农作物的命根子,金海湖新区严防死守耕地红线,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打造 “农地银行”,2020年新区在巩固6000亩高标准农田基地的基础上,新增5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
同时,新区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公关,以农产品加工转化为引擎,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良种化,打造“粮食银行”,使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升。2020年,金海湖新区秋粮、瓜果及其他农作物种植面积20万余亩,同比增长8.25%,实现产值1亿元以上。
保障群众的“菜篮子”,关键在于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近年来,金海湖新区把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作为方向,不断提高种粮农民补贴,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扩大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范围,鼓励农民创新经营方式,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加强农民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能力培训,促进农业管理现代化。此外新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促进绿色生态的农特产品稳定发展。
仓廪实,天下安。金海湖新区努力打造“农地银行”和“绿色银行”,维护了农产品市场的稳定,丰富了群众的菜篮子,为乡村振兴打开了局面。
资料2:“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1日正式发布。《意见》中有关耕地保护和乡村建设规划的内容,为各级政府和自然资源系统进一进落实农业土地资源保护,集约有效地开展农村土地规划,提供了具体的导向。
《意见》要求: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科学划定各类空间管控边界,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采取“长牙齿”的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禁违规占用耕地和违背自然规律绿化造林、挖湖造景,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深入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行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特别是口粮生产,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明确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不同的管制目标和管制强度,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健全管护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中央和地方共同加大粮食主产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2021年建设1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增加的耕地作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指标在省域内调剂,所得收益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和改进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管理,严格新增耕地核实认定和监管。健全耕地数量和质量监测监管机制,加强耕地保护督察和执法监督,开展“十三五”时期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
《意见》要求: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工作。2021年基本完成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明确村庄布局分类。积极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对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尽快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对暂时没有编制规划的村庄,严格按照县乡两级国土空间规划中确定的用途管制和建设管理要求进行建设。编制村庄规划要立足现有基础,保留乡村特色风貌,不搞大拆大建。按照规划有序开展各项建设,严肃查处违规乱建行为。健全农房建设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监管体制,3年内完成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完善建设标准和规范,提高农房设计水平和建设质量。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地震高烈度设防地区农房抗震改造。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加大农村地区文化遗产遗迹保护力度。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要因地制宜、稳扎稳打,不刮风搞运动。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
《意见》提出: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充分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不动摇,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不动摇,有序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用地。根据乡村休闲观光等产业分散布局的实际需要,探索灵活多样的供地新方式。加强宅基地管理,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规范开展房地一体宅基地日常登记颁证工作。规范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完善审批实施程序、节余指标调剂及收益分配机制。2021年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研究制定依法自愿有偿转让的具体办法。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和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提供综合性交易服务。加快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继续深化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资料3: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必须举全国之力解决14亿人口的吃饭大事。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国际农产品市场供给不确定性增加,必须始终绷紧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以稳定国内粮食生产应对国际形势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只有不断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才能切实掌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
2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关情况。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表示,下一步将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同时确保15.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主要种植粮食及瓜菜等一年生的作物,还要确保规划建成的10.75亿亩高标准农田,努力种植粮食。
2020年,农业农村发展克服疫情灾情严重影响,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势头,为“十三五”画上了圆满句号。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为未来五年描绘了中国乡村振兴新蓝图。
中央一号文件制定了“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的明确目标,其中三个重要任务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虽然我国已经消除了绝对贫困,但农民收入较低和人居环境较差仍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短板。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已开启新征程,“三农”现代化必须补齐短板,才能顺利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未来五年,中国将致力于在乡村建设上取得重大进展,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生活的幸福感。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坚实支撑。同时,部分地区也出现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倾向,一些经营主体违规在永久基本农田上种树挖塘,一些工商资本大规模流转耕地改种非粮作物等,如任其发展,将影响国家粮食安全。中央一号文件突出部署解决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问题,明确提出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以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必须举全国之力解决14亿人口的吃饭大事。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国际农产品市场供给不确定性增加,必须始终绷紧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以稳定国内粮食生产应对国际形势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坚持耕地管控、建设、激励多措并举,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不断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才能切实掌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
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要加强对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监管监控。各地区不得擅自调整粮食生产功能区,尤其是一些地方把农业结构调整简单理解为压减粮食生产,把耕地用途挪作他用。对耕地性质发生改变、不符合划定标准的要予以剔除并及时补划,扭转粮食种植面积下滑势头。监管部门要全面开展耕地保护检查,将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挖湖造景、扩大自然保护地、乱占建房等行为纳入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内容,对履职不力、监管不严、失职渎职的领导干部,依纪依规追究责任。
“十四五”开局之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显示了新发展阶段党中央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仍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乡村振兴务必抓紧抓实。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将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推动“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我们才能端牢自己的饭碗,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问题:请你分析守住耕地红线的意义?
答案:首先,是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需要。实现中国粮食基本自给的耕地面积最低是18亿亩。因此,保住18亿亩耕地,就使粮食安全有了基本的资源基础。其次,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需要。耕地减少过快,在就业岗位和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将会产生大量"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给农村社会稳定埋下隐患。最后,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稳定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可以有效抑制建设占用土地的过度需求,促进形成节约集约用地的倒逼机制,同时减少土地过度开发所带来的生态问题。